
宣传剧照
这几天,一部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得一塌糊涂。抖音西瓜、公众号视频号、微信朋友圈里,可谓热闹非凡、人气爆棚。有对情节剧透的,有对人物剖析的、有对主题阐释的、也有对还没去观看的朋友殷殷劝导的。

长安三万里首映礼
本对动漫不甚关注的我,终究抵抗不了如此海量的诱惑,携同老婆孩子前往观看。168分钟,将近三个小时,片时不可谓不长。但这次观影非但没觉无聊难捱,反觉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走出影院,意犹未尽,久久回味,细细咀嚼。
是呀,电影还是有点味道的!
《长安三万里》要表达的主题其实丰富得很,有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激励,有对友情在时代的跌宕中永不褪色的颂扬,更有对大唐盛世,尤其是唐风诗韵的中华文化的迷恋和自豪。说心里话,如此主题内容也并没有什么卓异之处,但让人颇感疑惑的是,一部动漫电影,为何能在短短几天里就爆红网络、深受观众好评、且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呢?
沉下心来慢慢回味、仔细品读,感觉影片的爆红离不开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接地气、“人化”而非“神化”的人物塑造
影片能吸引观众,关键还得依靠张弛有度的情节设计。而情节的张弛起伏,又是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支撑的。
电影来自生活,但又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原始、机械的重现或复制,也不是对生活素材的功利性剪辑和胡编乱造的简单拼凑,而应进行精心提炼、艺术加工和价值升华的艺术创造。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超越“现实真实”之上而形成的“艺术真实”。观众凭着生活的积累和对现实的理性认知,加上个人的艺术创造,电影呈现的人物就必然是血肉丰满、亲近可感的圆形人物,而非性格单一的扁形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能与观众产生同频共振的情感共鸣,观众可从影视人物身上窥探到自己隐隐约约的曾经的自我,再设身处地的比照、映射、共鸣中,完成一次灵魂的关照和洗礼。
《长安三万里》里的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如高适、李白、杜甫、元丹丘等,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而有故事的人必定是丰满、活泼、有趣的灵魂。我们的观众也是鲜活的情感个体,自带饱满的情绪。荧屏里外两个有趣的灵魂的相互碰撞,必能产生你侬我爱的惺惺相惜而彼此吸引。因为影片中人物的人生起伏,可能会猛然触动观众潜藏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被触碰或轻易不会被触碰的那一根敏感、脆弱而细腻的神经。观众自己的过去,曾经的梦想,经历过的坎坷,遭遇过的伤痛,在影视人物的拉拢入围式的情感碰撞和共鸣中,必然带来顷刻间的情感破防而泪如雨下。这样的同频共振的双向情感输送,必能引起观众的全身心愉悦并忘情陶醉其中,而观众对影片的“溢美之词”必会汩汩滔滔,连绵不绝。

剧照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片塑造的高适这个人物形象是个什么样子。
高适是名门将相之后,家族虽已败落,但仍属世家子弟。其家族功勋很大,祖父曾生擒突厥可汗,讨伐过高句丽,平定过边疆,即使死后也能陪葬乾陵。其父高崇文不仅文武双全,还担任过广东韶关长史。但到高适这一代时,原有的家族荣光已消失殆尽。作为世家子弟的高适虽不用像寒门子弟那样只有参加科考才能进仕加官,但仍需要有权势的达官贵人的举荐。
从高适的身上,广大观众会猛然发现他其实也像我们一样,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

剧照(高适)
原来高适也遭遇过因家族衰落而备受世俗打击的窘困。
为了功名,高适年轻时曾经远赴长安,拜谒京城父辈好友,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而进入官场,但出于意料,他遭遇的是许多次的无情拒绝,吃了闭门羹的他心灰意冷,不得不打道回府,回归老家梁园,失望颓丧到了极点。但那又怎样,还不是不得不接受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
失意落魄回归家乡梁园后,高适潜心苦练高家枪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自以为凭着一身武艺可以博得功名改变命运。但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被岐王引荐给玉真公主时,他引以为傲的高家枪法,竟成了舞场上的供人取乐的花枪玩耍,在公主眼里一文不值。尤其是与隐藏女儿身报国无法的裴十二的比武中,也败下阵来。这让他情何以堪?此时的高适遭遇的打击是沉重的,有羞愧,有愤懑,但也有对世俗的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我们的观众看到高适的此幕情景,难道不会引起记忆里的某一次尴尬而又无法抹去的难忘经历?这样的人生遭遇,在我们的生活里还少吗?此时的高适啊,就是现实生活里的真实自我的写照。此番生活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就是文学评论中常说的“同屏共振”现象。

剧照(高适)
原来高适在遭遇窘境无法自拔后也要及时省察反思、改变提升自己。
影片特意给高适设计了两个自身条件上的缺陷,一是读书困难,二是口吃。猜想导演如此设计的用意是想给高适的人生铺垫更多的坑坑洼洼来突出其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不断完善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凸显作为将帅勇武报国的中流砥柱的英雄形象。
高适从小就不爱读书,也不善诗书,并且口吃,但在现实的捶打下,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决定沉下心来努力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但克服了口吃的毛病,并且也能做出一首好诗来。当他再到长安寻李白不着偶遇杜甫时,杜甫就不无佩服地说,很多诗人都喜欢高适的边塞诗,尤其是那句“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洒脱极了”。
这就是高适,遭遇窘境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满腹牢骚,而是及时省察反思,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和提升自己。他从不善读书到努力读书,从汲汲功名到韬光养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取,这充分反映此时的他在遭受现实的鞭打痛击后,有了一个思想灵魂上的跃进。
原来高适也要借助伯乐的提携和个人的忠诚敬业,才能铺平自己的人生道路。
自古以来,成功总属于有足够准备之人。即使天上能掉下馅饼,被砸中的也是那那些能洞察秋毫并能做好充分准备的人的。高适就是这样的人!
高适虽大半生不如意,但也有幸运的时刻,那就是遇到了重要的两位伯乐,从此人生就开了挂,走上了顺畅的仕途发展之路。
第一位伯乐是睢阳太守张九皋,即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能得到张九皋的推荐,得归因于高适的诗才。正是他的诗才和出类拔萃的的才能,才得到张九皋的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凭着过硬本领成功中举,初次步入官场和职场。

剧照(哥舒翰)
第二位伯乐是唐朝名将哥舒翰。哥舒翰欣赏高适的卓异才能,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并让他在幕府担任掌书记,虽是个文职,却在跟随哥舒翰入朝觐见时,得到哥舒翰在朝廷上对他的盛赞,从而为他与皇帝的信任关系奠定基础。跟随哥舒翰平定安禄山叛乱时,高适紧紧跟随,出谋划策,得到重任,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逆袭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看高适的成功逆袭,伯乐的提携和个人的奋斗,二者缺一不可。
原来高适的成功,也离不开他对时局的敏锐观察和对政治道路的正确选择。
纵观历史,那些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创造伟大成就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一双敏锐智慧的眼睛来洞察社会时局,了解社会的主旋律,这样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险恶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如果对形势判断不清,选错了道路,投错了对象,那对个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非但无法实现宏图大志,甚至危及自身性命。
高适通过一弃一夺的谋略智取云山城,巧借郭子仪援军痛击安禄山叛军,最终取得胜利凯旋而归。这次胜利得益于他的足智多谋,也得益于他对当时敌我双方时局的敏锐洞察。
不久永王李璘意欲谋反篡权,高适洞察时局辅佐肃宗,条分缕析平叛的谋略对策,深得肃宗信赖。高适正是借助这一历史性的契机,选择依附肃宗这一道路,从而深得唐肃宗的欣赏重用,并被任命为“三镇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功平息永王叛乱。61岁担任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
有人评论说,在唐代诗人中,高适是做官职位最高的人。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识时势者为俊杰”的道理。
高适的大半生是不平坦的,但他是笑到最后的人。假如在安史之乱危机爆发动荡之时,在统治阶级病急乱投医之时,高适不能擦亮眼睛,洞察时局,正确选择道路,精心布局,凭啥能在人生中晚年还能获得机遇,出将入相而“大鹏一日同风起”?凭啥能完成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脱胎换骨?
比较高适和我们观众的人生轨迹,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他的成功逆袭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感悟的。一是,遭遇窘境时不抛弃不放弃不破罐子破摔,而是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脚踏实地、奋发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二是,认清时势,审慎决策,避免人生的岔道、弯道、错道。
观众为何喜欢高适,因为他接地气。导演没有把他神化,而是把他写成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世俗的平凡的人,这样的人是能与百姓呼吸相通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剧照(高适)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导演塑造的李白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众对李白的整体印象可能停留在中小学课本上。他那些豪放飘逸的古诗词早已渗透进炎黄子孙的血液里,任凭时间冲洗淘蚀也无法抹去。他是傲立唐诗巅峰的灯塔,无人企及,令人神往膜拜。
我们喜欢他“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的勃勃雄心。我们喜欢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和洒脱,我们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倔强和孤傲,我们也喜欢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旷达,我们还喜欢他即使深陷困境险途、也坚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到沧海”。
李白是如此地熏陶着我们,吸引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他是人间的精灵,他是天宫飘逸的仙。我们爱李白,就像李白爱我们一样。
但在影片《长安三万里》里,导演塑造了一个与我们固有认知不一样的李白。他的不一样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

剧照
第一,原来李白的出身也如我们一样低微,也要被人嫌弃、践踏。
史料记载,李白是商人之子,尽管家族财富殷实,但身份却低贱得很。依唐朝规制礼仪,他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的,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夹起尾巴、委曲求全去行卷干谒。他虽心不愿、情不甘,也不得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来博取权贵廉价的施舍。
现实是残酷的,即使如才高八斗的李白,在门阀和权贵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什么都不是,就是一只蝼蚁,一个可伶虫,一个没人搭理的低贱之民。
这样的李白,是否冲击到你固定的思维?是否引起你深沉的感叹和无限的同情?他不也是如你我般平凡、普通而彼此声息相通吗?
第二,原来李白落魄遭遇困境时也是那样的不堪和狼狈,并不比我们好多少。
李白想当官,想进职,想建功立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仕途并不顺畅,迎接他的是坎坷颠簸,甚至到过性命堪忧的危险地步。他的不堪、狼狈人生,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
李白青年丧父,当他云游天下之际,财产却被几个哥哥私自瓜分,一夜之间沦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因出身商人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低三下四干谒寻求帮助,却屡屡遭受无情拒绝。到42岁好不容易得到皇上赏识供奉翰林,不久却遭小人诋毁而被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功业遭遇滑铁卢之际,又突遭“中年丧妻”的家庭变故,境况更为窘迫。57岁被永王李璘邀请出山,自以为逆袭机会来了,结果因参与叛乱而被捕入狱,年近60还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郭子仪以功名相抵,可能性命都难能保住。
纵观李白一生,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在我们观众心里,李白一直以多金洒脱、豪放飘逸的形象存在,为何导演要把李白刻画得如此狼狈呢?我想,就是要还原一个“人化”而非“神化”的李白。因为这样的李白,更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共振;这样的李白接地气、有人情味;这样的李白,观众更喜欢。

剧照(李白)
第三、原来李白也不是圣人,他也放任花心,世俗如你我。
首先看不惯李白的放任自流的,就是他的好朋友高适。影片中有两个场景集中笔墨刻画了李白的纵情声色、玩笑人生的性格。

剧照(杜甫)
第一个场景是,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江南”的扬州,这里灯红酒绿、笙歌燕舞,的确是个让人放浪形骸、及时行乐的温柔乡。李白在扬州玩疯了头,他带着高适划一条小船,抢了一个头牌歌姬,结果美貌歌姬又被追回来的老板抢回去了。年轻气盛的李白哪受得了这般侮辱。当歌姬在大船上为李白跳了一个美艳绝伦的柘枝舞时,放浪形骸的李白随性而来,把身上的黄金全部投掷过去;可歌姬仍不满足,故作娇嗔说妈妈会不高兴的,李白又把珍贵的白玉扳手也扔给了她,来博取歌姬的欢心。

这就是放浪形骸、沉迷声色、过着花天酒地的李白。用杜牧的感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来比照,一点儿也不不为过吧。这样的李白,高适能看得惯吗?
我们对李白沉迷于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游戏人生的行为可能有所反感甚至有所鄙夷,而这却是最为真实的李白,也是最接地气的李白。导演并没有把李白神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凡夫俗子来塑造,这反而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老百姓更喜欢这样有血有肉、有才华有文气却又略带点邪气和痞气的世俗的李白。

第二个场景是,李白被皇帝宣召入了翰林院,凭诗才名声大振,并结识了大量朋友。当高适受邀到长安偶遇杜甫一起寻找李白时,看到在曲江胡姬酒肆的李白酒气熏心、癫狂乱舞,这彻底颠覆了高适对李白的认知。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李白向高适逐一介绍了汝阳王李琎、北海太守李邕、王昌龄、岑参、崔宗之、王维后,却全然忘了是自己写急信邀高适来长安的。同时只考虑自己诗酒狂欢,完全弃高适于不顾,竟自跳上横跨楼台之间的高空红木窄杠上,疯狂弹琴吟诗,并一再高呼“胡姬胡姬舞得再快些”,在狂弹狂舞狂吟诗中,全场气氛达到高潮,气得高适不辞而别。

剧照(李白、王昌龄、岑参)
这时的李白,“春风得意马蹄疾”,结交名流纵情诗酒,沉迷歌姬酒肆,要有多狂就有多狂。
这样的李白多少与观众内心中的完美形象有所不同,但正是如此的认知差距,反而让观众更有兴趣去探讨李白的多样人生。
二、勾勒唐风诗韵的华美画卷,满足广大观众对大唐盛世的极美幻想,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中国文化中,“大唐盛世”是汉民族繁荣强大的象征,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标志。它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中国之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那些漂泊在外的华人,也常用“唐人”来称呼自己,这是一种刻在祖祖辈辈骨子里的印记,是不可能抹去的精神符号。“大唐”是全体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自豪。
《长安三万里》着重从大唐繁荣的诗歌文化和卓异的历史人物两方面来呈现大唐盛世的宏伟场景和雄浑画卷。
观众一听到影片中熟悉的诗人朗诵着耳熟能详的唐诗,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瞬间浮上心头。一看到长安、扬州、黄鹤楼等大唐都市的繁华和富庶,作为“唐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瞬间爆棚。一看到高适、哥舒翰在国家危难关头誓死捍卫疆土、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一股“我爱你,中国”的真挚浓烈的家国情怀立马贮满心田。这就是《长安三万里》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源动力。
为了达到电影与观众同屏共振的炫情效果,导演刻意通过勾勒独具特色的唐风诗韵的华美画卷,来满足观众对大唐盛世的极美幻想,从而激发国人的深厚的民族归属感和浓烈的家国自豪感。可以说,导演的创作是良苦用心的。

剧照(王维)
创作的良苦用心之一,就是引用大量的唐代诗歌,浓墨重彩地渲染唐诗的绚烂辉煌,凸显大唐盛世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有网友统计,整部电影引用的古典唐诗达48首之多。毫不夸张地说,观看一部电影,就让观众参加了一次诗词的盛会,进行了一次诗词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虽然有个别场景为了渲染唐诗的文化气息而枉顾剧情需要故意堆砌诗词,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这一创作动机的匠心独运。
影片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我们不妨回头来看看。

剧照(李白)
李白是唐诗的翘楚,是唐人的偶像,是盛朝的标志。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曾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又怎能从千年的废墟中看到大唐的繁华?
导演在展现李白的人生经历时,就颇具匠心地用他的诗歌来反映其仕途的坎坷和生命的起伏。让观众来感知李白的苦痛、屈辱、郁闷和不得志,来感知李白即使命运多舛依然保持自由、豪迈、潇洒和对待生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李白在得到玉真公主举荐后,被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多年心愿终得实现,此时的他狂喜难耐,激荡万分,在与儿女告别时,豪迈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豪放的诗句,正是青年李白汲汲功名成功后的张狂孤傲性格的真实体现。
进仕的李白不知天高地厚而忘乎所以,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之脱靴,让宠冠六军的杨贵妃为其磨墨,终因得罪高力士之流被玄宗赐金放还。他满怀激愤写下了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更是写出了李白在遭遇仕途困顿时仍葆有一份勇气、敢与天斗、敢与人争的倔强秉性。

《将进酒》朗诵
被赶出长安后,李白游历天下十一年,先后结识杜甫、汪伦、元丹丘、岑夫子等文人道士。公元752年,李白与岑勋,应邀到嵩山与好友元丹丘欢聚。三人高歌宴饮,互诉衷肠。李白借着酒劲,将积聚胸中的万古忧愁如翻江倒海般地喷涌而出,他高歌吟咏千古诗篇《将进酒》。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知激励多少后来人。

这是何等的自信,为了眼前的美酒甘霖,为了深厚的朋友真情,为了消除这万古哀愁,“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导演别有用心地把这一情节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把诗酒文化的浓郁气氛推向高潮。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拥兵自重,想自立为王。在永王派人三顾茅庐盛情邀请下,没有敏锐政治嗅觉的李白投奔永王而酿成千古大祸。永王谋反遭诛,李白成为阶下囚,被流放夜郎。幸运的是,行至白帝城时,突然收到朝廷大赦的消息,他欣喜若狂,写下妇孺皆知的诗篇《朝发白帝城》,其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份淡薄洒脱,是李白尝遍世俗冷暖后的终极释然。
影片就是这样借助李白的诗歌来呈现其一生的命运轨迹的,结构上前后串联,内容上浓厚影片的文化氛围,构思可谓独具匠心。
至于曲江胡姬酒肆的众多诗人的狂欢对歌,更是诗意盎然,高潮不断。另外影片的结尾“诗在、书在,大唐就在”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唐诗对大唐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屏幕上不断流淌的诗词名句,更进一步浓厚了电影的诗词文化氛围,悠扬振奋的旋律让广大观众完全沉浸在浓浓的中华文化意蕴中。朗诵着、沉醉着、回味着、共鸣着。这就是唐诗的魅力,这就是唐诗的情感共鸣。
创作的良苦用心之二,精心选择长安、扬州、黄鹤楼、云上城,以点带面,立体展现大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阔图景,以此来唤醒观众的大国雄心壮志。
长安是京城,是大唐的政治中心。长安是理想,是年轻人向往追求的殿堂。长安是是诗和远方,是大鹏的志向,是科考学子跨身上流阶层的梦乡。长安是东方的浪漫,是世界各国朝圣的繁华之都。
但作为世家弟子的高适和作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想要踏入长安跻身上流社会,却是比登天还难。科举考试给那些底层人士提供了阶层跨越的通道,而想要踏入长安获取功名的最好的入场券,就是曲江宴。

剧照(长安城)
影片描述了朝廷每年在曲江池举行的盛大宴会,来奖掖庆贺新科进士。曲江宴的场面非常热闹,全长安城的百姓,不管老少妇孺都倾城而出,来观看新科进士的绚丽风采,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此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狂欢的,也是距离底层百姓最近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长安。曲江宴见证了文人“鲤鱼跃龙门”的辉煌时刻。
扬州是唐朝最为繁华的都市,这里商业特别发达,是大唐的商业中心。这里经济最为繁荣,酒楼瓦肆遍地开花,处处散发出金钱和香粉的味道。这里气息最为浪漫,文人骚客风流倜傥,流连于扬州的花柳烟巷,过着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放浪不羁的生活。
影片详细描述的李白抢头牌歌姬不惜挥金如土的画面,就是扬州纸醉金迷欢歌艳舞的真实写照。商业的繁荣,百姓的富庶,正是唐朝兴盛强大的真切体现。难怪杜牧曾发出如此感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唐的文化影响世界,唐风诗韵洋溢着大唐傲娇的文化氛围,影片中反复提及的“黄鹤楼”,就是唐朝的文化中心。黄鹤楼上挂满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板。李白自恃文采卓异而欲留下翰墨,想不到因没有功名无法完成心愿。

剧照(黄鹤楼)
当李白再次登上黄鹤楼时,此时的他已飞黄腾达,意气奋发,自是一番得意轻狂。自认为可以把自己的诗歌挂在崔颢的《黄鹤楼》的旁边。

当李白投奔永王李璘成为其幕僚,为永王写了十一首诗歌,永王谋反被杀,李白也因受牵连而被高适囚禁在黄鹤楼上。

全篇通过黄鹤楼与李白的故事,既交代了黄鹤楼的文化属性,也勾连了李白的坎坷人生,借此来凸显大唐文化的馥郁芬芳。

这里还要提一下与高适命运关联的“云山城”。云山城是大唐将领哥舒翰、高适与安禄山叛军相互较量争夺的地方。为了抵抗叛军的进攻,哥舒翰献出了生命。承担重任的高适巧施调虎离山之计,一弃一夺云山城,与郭子仪击杀叛军,取得胜利。
这里的云山城,不仅仅是敌我双方争夺厮杀的战略要地,也是大唐将领抵抗外敌入侵保卫疆土的忠诚爱国精神的象征。大唐王朝的强大、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如果没有像哥舒翰和高适这样的爱国将领的保驾护航,是万万不可能的。

纵观整部影片,导演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展现大唐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等方面的广阔图景,激发观众作为“唐人”后代的民族自豪感。
这样的电影,你会不喜欢?
三、电影的叙述结构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动漫的特效技术给观众以视听方面的强烈冲击力。
一部动漫电影,长达168分钟,时间跨度大,场景庞大繁杂,人物众多且关系错综,如果没有一个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的叙述结构,那必然是一盘散沙,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而摸不着头脑。
电影采用人物对话和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心理,观众的接受度比较高。不会因为镜头的不断转换而导致思维混乱看不懂的现象。
故事一开始展现是三镇节度使高适面临安禄山叛军的围攻,云山城危在旦夕的情景。高适巧施计谋正准备弃守云山城引诱叛军进入埋伏圈,而此时朝廷的高公公奉皇帝命令调查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因此时的李白被牵连进永王李璘谋反的案子里面。电影通过高适与高公公的对话来回忆自己与李白的生平交往的结构方式来串连所有的故事情节,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庞杂但并无半点纷乱之感。
可能有观众会有如此疑问,为什么要以高适而不是李白为中心线索人物来展开故事情节呢?
高适和李白的交往,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并没有多少交代,在我们普通观众的记忆里,他们彼此的交集并不多,远远比不上李白与杜甫的交往频率和深厚感情。但导演为何要以高适为线索人物来展开故事情节,而不是选择观众非常熟悉的李白呢?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我们假设一下,电影如果以李白为线索主人公结构行文,那么电影的核心内容将更多偏向于描绘大唐文人墨客的风流倜傥及他们的沉浮人生,展现唐风诗韵的广博厚重和绚丽多彩,反映大唐王朝文化的兴盛繁荣和璀璨光芒。但我猜想,这应该只是导演要表现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而他要表现的东西肯定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全片以高适为中心线索人物,又能收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

剧照(高适)
第一,可通过高适与李白等文人墨客的交往来展现唐诗的高度和大唐文化的繁荣。
第二,可通过高适多次前往长安、扬州、黄鹤楼等地的经历。来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并能折射像以高适为代表的底层有识之士的坎坷遭遇,来反映他们欲摆脱平庸、追求理想、汲汲仕途、建功立业的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坎坷颠簸、苦闷彷徨的沉浮人生。标题“长安三万里”,就隐喻有封建士子实现理想抱负的艰难程度。
第三,可通过高适一弃一夺云山城的谋略,来反映以哥舒翰、高适为代表的大唐将领誓死抵抗叛乱、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忠诚爱国精神。
以上艺术效果,我认为第三点才是导演想要特别强调的。大唐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商业上,更体现在强大的国防上,没有忠心耿耿、勇毅坚贞的爱国将士,哪有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天下太平?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今中国在全球虎狼环伺的险恶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有力的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影片要反映的现实意义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而以高适为中心线索人物,这一爱国主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亮眼。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漫电影,它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影片融入了宏大的科技元素,让观众在欣赏唐风诗韵的古典美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震撼和惊喜。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3D制作技术,采用1080P的高清画质,视觉观赏效果极佳。从细节的柔滑、线条的流畅到场景的宏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影片呈现出的立体玄幻的艺术之感让观众惊叹不已。
如高适与李白初次相识时,刀剑比赛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就独具声音的铿锵有力之美。而高适与李白进行相扑比试时,他们动作的腾挪跌宕、块块肌肉的饱满绽开、身体力量的瞬间爆发,加上紧张刺激的声效渲染,极富视觉和听觉的雄浑之美。

影片中最为震撼的情节为高适、李白、元丹丘宴饮时诵读唐诗名篇《将进酒》的场景描绘。李白的吟诵声情并茂,夸张的动作神态,醉意迸发的癫狂肢体语言,加上想象虚空的玄幻背景,将众人的“千古忧愁”进行淋漓尽致地抒发,而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营构起到的特效作用不容忽视。
影片中另一个视觉震撼的场景是高适抄险道奇袭云山城的壮阔画面。他骑上战马,手握长枪,威风凛凛,高家枪一挥,千军万马如排山倒海般蜂拥而上。宏大的战场,千万士兵的浴血冲杀,刀剑长矛等兵器的剧烈撞击,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厮杀声,通过浊重雄浑的声响效果,将偌大的战争氛围描绘得形象逼真,画面的视觉效果非常棒。观众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染下,被深深吸引而沉醉,一股雄浑高亢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动画视听技术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剧照(水墨画)
影片还采用诗情画意的水墨画来展现东方的绘画之美,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色彩。观众一开始被吸引的可能就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它独有的清秀淡雅的艺术风格让影片尽显诗意之美。
如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诵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墨迹龙飞凤舞,意境优雅、美感顿出。

剧照(水墨画)
我对绘画的认识水平有限,此处就不做过多评论,但就是感觉它美,这种美的刺激好似乎一下子就把沉潜在记忆里深处、轻易不会被触碰的的每个东西挖掘出来,不经意间震撼了自己。
《长安三万里》,一部动漫电影,为何上映才短短几天就刷爆网络,网友好评如潮,票房也一路高歌猛进呢?相信我们的观众也必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中国影视文化的无穷魅力吧。
以上就是抖音最火的动漫男是那个电影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3-10-03
2023-10-06
2023-08-23
2023-07-19
2023-08-16
英盛企业版苹果版
办公学习84.1MB
下载
东方财富期货苹果版
办公学习216.3MB
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苹果版
办公学习228.6MB
下载
菜鸟点我达苹果最新版
系统工具160.8MB
下载
HiSuiteapp苹果版
系统工具31.1MB
下载
黑洞代理苹果版
生活实用38.6MB
下载
MXF Video Converter苹果版
摄影图像53MB
下载
超级阿姨苹果最新版
生活实用186.8MB
下载
史莱姆模拟器游戏苹果版
其他软件176.6MB
下载
北京卫视养生堂app
医疗健康6.73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