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加大对信用卡乱象的整顿。同时,针对互联网巨头们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监管亦层层加码,全面接入征信,加强网络小贷监管,花呗、借呗进入了品牌整改倒计时……
银行信用卡和互联网巨头推出的各类互联网信用产品(下称“信用付”),正是当前信用支付市场两大派系,后者依托场景优势,迅速发展壮大。虽然银行近年也意识到场景的重要性并大力推进业务的发展和转型,但在互联网巨头天然的场景与用户优势下,在这场竞争的前半场显然是互联网巨头们占据上风。
但监管的加码或将极大影响信用支付市场的格局和走向。
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其实已经被明确,其内核与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但相较信用卡受到的全面、严格的监管,至今对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没有完整的监管规则。虽然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金融创新产品,但其规模之大已经超出市场想象。在整改之前,借助支付宝这一超级流量入口,花呗、借呗至2020年6月末用户就达5亿人,促成的信贷余额分别为17320亿和4217亿。
“对信用付的监管可以说迫在眉睫。”他表示。另有接近监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拆解‘支付+’监管态度坚决”。
“有了花呗、白条,谁还用信用卡?”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标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阿里、京东、腾讯、滴滴、今日头条、唯品会、美团、苏宁等互联网巨头均已上线信用支付(类信用卡)产品,其中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相对成熟,用户群体也最大。京东数科2020年6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京东白条最高年度活跃用户达5780.61 万人。虽与蚂蚁花呗相较仍有较大差距,但若对标各银行信用卡活跃流通卡量和信用卡用户数,这一数据已经超半数股份行。
相较而言,微信分付是在2020年3月正式上线测试,因起步较晚,目前仍在逐步对客户开放中,但在微信强大的用户基础下,不少业内人士对微信分付的前景表示乐观。

此外,美团月付、滴滴月付、Dou分期等类信用卡产品也在近期得到各大平台的大力推广。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双十二”大促中,几乎各大电商平台和生活平台均将“免息分期”等金融工具前置到付款选项,作为撬动购买力的一大杠杆。而随着场景与金融的深度绑定,平台用户对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深,信用付产品规模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力下降,发卡增速逐年下滑。
某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人士指出,信用卡发卡增速放缓,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市场信用卡存量已经很大,维持高增长不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年轻客户本应是信用卡业务未来的重要支撑,但现在这部分客户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类信用卡产品,抢先被互联网平台抢走,导致信用卡在最具增长潜力的年轻客群中渗透率反而很难突破。
根据2019年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其中,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使用率达60.9%,高于信用卡的45.5%,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渗透率和喜好度都已高于信用卡。
在豆瓣、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年轻人谁还用信用卡?”类似话题均有较高的讨论度,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花呗、白条等类信用卡产品体验感优越,且能充分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银行的信用卡反而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因此,对银行来说更为严峻的是,互联网信用付产品和信用卡客户的重合度并不高,这表明信用卡在未来抢占信用卡覆盖不到的市场时,很大可能需要和信用付抢客户,而这部分群体尤其是年轻客群,显然对信用付产品更有好感。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指出,花呗的用户和信用卡持卡人的重合率只有30%—40%左右。花呗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很大一部分信用卡下沉市场用户,导致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发展的重点对象被蚕食。
但市场和用户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互联网信用付真的可以取代信用卡吗?
是场景优势还是监管红利?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信用卡和信用付是不是同一个东西?他们所生存的条件、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公开表示,从消费者服务角度看,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换言之,从产品本质和用户所能获得的服务上来看,信用卡和信用付都无限接近。那么信用卡和信用付的生存条件是否相同呢?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前述信用卡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商业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接受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严格监管,要遵循《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办法共计115条,在业务准入、发卡管理、收单业务管理、风控、监督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而除了目前正在进行整改的蚂蚁花呗、借呗被纳入消费金融公司,其他信用付产品关联的都是网络小贷公司。虽然小贷也在加强监管,但在此前平台业务拓展阶段,平台在提供与信用卡功能相同的虚拟信用支付服务时,主要受支付和地方金融管理局双重监管,各方面要求均比银行信用卡业务宽松,客观上便利了其业务的迅速扩张。
该人士进一步提出,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更愿意选择信用付,不少分析认为核心在于场景优势,可以将金融产品与消费者购物体验、购买场景无缝连接。但如果从用户根本的需求来看,体验、额度、征信这些才是推动他们使用信用付产品的初心,而这些优势更多是出自监管红利,而非技术或场景。
他举例指出,如银行信用卡一直执行监管统计制度。要求对相应监管单位报送如:1104、大集中、EAST、二代征信、金数、利率、对外金融资产及负债等各类监管统计模块,包含了按照期限、客户类型、利率水平等维度分类汇总信用卡透支的余额、发生额等指标类报表,以及信用卡透支对应的客户信息、卡和账户信息、额度信息、透支余额和交易流水以及利率信息等在内的明细报表,这就意味着监管对银行透支业务各类指标、风险有清晰的认知,银行自身也在监管规则要求下审慎开展业务。
而“花呗”“白条”等信用付业务虽然体量巨大,但直至近期,头部平台的信用付产品才被对接纳入二代征信系统,监管统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这就意味着平台在开展信用付业务时,其监管外部约束,和内部的自我约束力都不够,其规范性、风控尺度必然存在差异。
该人士还指出,不少年轻用户提出,相较互联网信用付产品,信用卡开卡体验感差,额度低,提额慢。因为信用卡发卡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对申请人的资信要求、申请材料都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对学生信用卡的发卡和还款来源也都有明确限制,如发卡行不能超过两家,必须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等。但显然,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并没有这些限制,其业务逻辑也不是基于信用去授信,而是先给“小信任”,再根据表现提额,一般只需要申请人年满十八岁,没有特殊劣迹就有很大概率可以获得额度。
在该人士看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非产品和场景的创新,更多是监管红利的体现。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互联网平台,他们未必可以拥有现在的优势。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当信用付接入二代征信后,有多少用户选择注销了花呗、白条?如果双方真的是公平竞争,客户为什么不愿意为所谓体验买单继续使用信用付呢?”他指出。
统一监管建立完整且完善的信贷体系回到最初的问题,互联网信用付产品,真的可以取代信用卡吗?
前述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信用付不能取代信用卡,信用卡也无法取代信用付。两者因为基因不同,非银机构和银行的性质也不同,即便监管从严,两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现在的信用支付市场而言,互联网信用付因为场景沉淀的大量数据,可以很好的弥补信用卡无法下沉的劣势,使得金融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现在的互联网信用付产品还无法做到良性补充传统信贷缺口的作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当平台接入二代征信后,许多使用信用付的用户在现有银行信贷系统中是受到“歧视”的,换言之,使用信用付不但没有弥补征信的空白,反而还可能对用户试图获得房贷、车贷等其他贷款或金融服务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被拒绝授信。
“这并非银行有意歧视,其根源在于信用卡和信用付是两套独立运行的信贷体系,信用付因为监管缺位,在风控层面并非按照传统的金融逻辑展开,而习惯使用信用付的用户,在门槛过低的消费金融产品刺激下,个人信用风险也随之累积。曾看过一组银行的调研数据,多数95后每月的信用卡消费支出占自身月收入的20%-60%之间,消费大于收入七成以上的情况超过20%,还有不少人消费超过当月收入。这些消费行为习惯的累积,对银行来说都是可能带来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而原本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可以成为银行信贷体系之外的有益补充,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实现的前提就是通过相对统一的监管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且完善的信贷体系,无论是信用卡还是信用付,都应该在这套体系之内。”他表示。
但建立这套体系并非一味向左走或向右走,信用卡和信用付都有完善的空间。该人士表示,拿发卡和刷卡体验来说,银行需要意识到不能让客户从2.0退化回到1.0,他们已经适应了优质、便捷的信用支付体验,这需要银行和监管一起探讨如何在安全、合规范围内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信用卡的数字化转型是很重要的趋势,比如银联去年发行了无界卡,就是一种尝试,也许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应用,甚至成为主流。类似这样的探路和尝试未来会有更多。
而对当前的信用支付市场来说,信用付的统一监管恐怕更为紧迫。蚂蚁花呗、借呗品牌隔离整改期即将结束,对市场而言,也在等待整个互联网信用支付平台监管细则靴子落地的时刻到来。
(本报记者李愿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抖音dou分期上征信吗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抖音操作运营内容,请关注金符游戏。
2023-03-15
2023-06-30
2023-03-27
2023-03-25
2023-07-02
英盛企业版苹果版
办公学习84.1MB
下载
东方财富期货苹果版
办公学习216.3MB
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苹果版
办公学习228.6MB
下载
菜鸟点我达苹果最新版
系统工具160.8MB
下载
HiSuiteapp苹果版
系统工具31.1MB
下载
黑洞代理苹果版
生活实用38.6MB
下载
MXF Video Converter苹果版
摄影图像53MB
下载
超级阿姨苹果最新版
生活实用186.8MB
下载
史莱姆模拟器游戏苹果版
其他软件176.6MB
下载
北京卫视养生堂app
医疗健康6.73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