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游戏直播内容管理播出、加强游戏主播行为规范引导并指导督促各游戏直播平台或开展游戏直播的网络平台设立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
近期,也有家长向南都反映,称防沉迷新规出台,孩子玩游戏受限后,就转向观看游戏直播了,其担心孩子会再度沉迷。游戏直播会是孩子们的新沉迷阵地吗?不规范的游戏直播又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怎样的影响?主流游戏直播平台应如何履行“未保”职责?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围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直播生态健康,于2022年3月,面向未成年人家长展开调查,共回收1100余份有效问卷,深入了解未成年人观看游戏直播的现状,提取家长对改善游戏直播生态的诉求。民调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播倾向明显,六成家长认为是自控能力差所致。在游戏直播不良内容上,近五成家长称孩子曾遇主播言行低俗,担忧孩子被诱导打赏。另外,超五成家长希望直播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三成建议强化未成年用户识别。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随着游戏防沉迷政策逐步收紧,未成年人的“游戏瘾”得到了控制,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前曾有家长向南都反映,游戏防沉迷新规发布后,孩子玩游戏少了,看游戏直播多了,并担忧孩子从沉迷游戏转为沉迷游戏直播。对此,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内容生态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观看游戏直播正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从事的网络活动之一,将近70%的受访家长反映其孩子经常、甚至总是在直播、视频等平台上观看游戏直播内容,仅不到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从未看过游戏直播。此外,部分未成年人每日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直播上,有六成受访家长称自己孩子平均每天看1至3小时的游戏直播,而超过3小时的也有18%。

未成年人正越来越沉迷于游戏直播?这并非家长们的过度紧张。调查数据显示,约九成的受访普通公众表示自己曾在游戏直播间遇到过未成年人,其中,超过70%经常甚至总是遇到。网上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在游戏直播间遇到未成年人的经历。例如,有网友表示吐槽称其在观看某款游戏的直播时,一打开弹幕全是疑似小朋友发出来的语音弹幕,还有网友遇到了游戏主播带未成年粉丝“上分”的情形。
针对未成年孩子频繁、长时间观看游戏直播的情况,不少家长都表现出明显的担忧。有47%的受访家长认为未成年孩子熬夜看游戏直播,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指出“这是换了一种形式在沉迷网络游戏”。南都记者检索发现,曾有不少未成年人家长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自己对孩子沉迷游戏直播的担忧。例如,有家长称自家四年级的孩子,寒假期间除了刷短视频,就是看“吃鸡”“我的世界”的游戏直播,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还有网友表示自家未成年的弟弟也天天都在看“我的世界”游戏直播,“小朋友应该多跟同学出门玩,干嘛总是在家玩手机”。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认为,未成年人转而投向游戏直播的行为是可预见的。她指出,未成年人已经习惯使用互联网了,当传统的网络游戏行为受到严格控制时,他们自然就会转向其他新兴的网络娱乐如游戏直播、短视频、网络小说等。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导、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也表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直播和游戏沉迷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会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为什么会沉迷观看游戏直播?不少受访未成年人家长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孩子自身上,有超过60%受访家长认为未成年人心性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沉迷游戏直播无法抽离,同时还有超过五成的家长指出孩子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去观看游戏直播的,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在看,孩子为了合群、有共同话题也就跟着看了。还有将近35%的家长认为可能是受游戏防沉迷政策的影响,因为玩游戏受到限制,所以孩子们转移精力到观看游戏直播上,以解“游戏瘾”。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游戏主播引诱、直播平台机制设置等也都是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直播的诱因之一。
据本次南都民调数据,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直播的渠道也是多样,有超六成受访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是通过游戏官网推送的信息接触到游戏直播的,而通过游戏社区、微博等社交平台等渠道的占比也均超过了45%。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就曾有市民向南都反映,自家上六年级的孩子通过手游的直播专区接触到游戏直播,并下载了相应的APP,天天抱着手机不放。而此次调查发现,有40%的未成年孩子是通过游戏内嵌的直播栏目了解到相关信息,进而开始观看游戏直播的。此前,南都对国内百款热门手游进行实测,也的确发现不少手游内嵌虎牙直播、斗鱼直播、CC直播等平台的直播内容,即使是在未成年人账号也可观看,且部分游戏的直播间还诱导打赏并提供陪玩服务。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过度沉迷游戏直播容易出现大额打赏等不理性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有47.8%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在观看游戏直播的过程中被主播诱导大额打赏,还有四成家长担心孩子花钱找主播带“上分”、陪玩。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网络直播行业监管力度加强,相关法规接连出台,未成年用户一直都是重点关注保护对象。2020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就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2021年2月,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明网络直播平台“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
不过,未成年人在游戏直播间“挥金如土”的社会新闻依然不少。“想找人带上分,贵阳熊孩子打赏游戏主播挥霍2万”“游戏主播要礼物,8岁男孩1天豪刷11万”…… 除了向媒体曝光外,不少家长还在网络投诉平台上寻求解决办法。南都记者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以“游戏直播”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不少家长诉称游戏主播以送礼可带上分、陪玩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刷榜的案例,而涉及打赏的金额数量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例如,今年2月,有未成年人家长投诉称,孩子借口上网课使用父母的手机观看某短视频平台的游戏直播,某“和平精英”主播在得知孩子是未成年人后仍以陪玩游戏为由诱导、哄骗孩子打赏,称只要刷到榜一就永远带玩游戏。在主播的诱导下,其孩子充值了近600元。还有家长称自家孩子为找主播带玩游戏,刷了近万元的礼物。
南都民调数据也显示,有近八成受访家长称孩子曾给游戏主播打赏,其中经常甚至总是给主播打赏的占比分别为32.6%、18.8%。这些孩子每月给游戏主播打赏的金额也不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未成年孩子每月打赏金额超过500元,每月打赏 1500元以上的占比也将近10%。
如何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被诱导打赏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直播平台需要主动治理,事后退款,在提高主播的素养,减少主播的诱导性行为的同时,对核实为未成年人打赏的要及时退款。另外,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他指出,防止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行为最重要的还是看家长,现在很多直播、视频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合理使用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以上问题的。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导、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也建议直播平台要完善直播业务模式的设计,防范直播间的主播欺诈、引诱行为。
据悉,抖音直播近日上线了礼物消费提醒功能,用户可自行设置单日消费提醒额度。一旦当天礼物打赏金额达到所设置的额度,系统将会弹窗提示用户理性消费。
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游戏直播用户规模达3.02亿,同比增长6268万,占网民整体的29.2%。游戏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大,发展趋于平稳,但个中隐患仍不能忽视。
南都记者体验发现,部分直播、短视频平台的游戏直播间内仍有不少主播在游戏过程中互相谩骂,污言秽语不断的情况,或有女主播衣着裸露、大打色情“擦边球”。而民调数据也显示,不少家长担忧直播间的游戏主播不良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将近五成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曾在游戏直播间遇到主播言语低俗、传播负能量的情形,还有37%曾遇主播穿着裸露,公开发色情、性暗示言论。
田丰表示,这类直播间现象其实一直都有在治理,前几年问题会比较严重,现在已经相对干净很多了,但仍不排除有部分主播为获得打赏铤而走险。他认为,解决相应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设立主播门槛。
另外,部分主播在直播中玩的游戏或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游玩也是受访家长较为担忧的。南都记者查看发现,在国内主流游戏直播平台上,直播内容为适龄分级18岁以上的国外恐怖游戏的直播间不在少数,直播画面中充满了一枪爆头、身首异处、血肉四溅等血腥暴力的内容,冲击力颇强。有近四成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曾观看含有涉黄涉暴涉赌成分的游戏直播内容,另有三成指出部分直播的游戏超出了孩子的适龄范围。
针对游戏直播间的不良内容,有超过八成的受访家长表示曾举报过。不过,举报并非都能得到有效处理,有24%的家长表示举报后并未得到平台的任何回应,还有11.59%的受访者反映在游戏直播平台上找不到举报、意见反馈的渠道。
据《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直播内容。体验发现,虎牙直播、斗鱼、CC直播等平台均已上线青少年模式,开启后,部分功能将被限制使用,而未成年人也只能观看专属内容池中的内容。
在受访家长看来,游戏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正向积极作用。有超六成的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很好地避免了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地游戏内容,还有43%认为减少了未成年人不理性打赏的现象。不过,也有部分家长指出,青少年模式仍需继续改进,进一步提高使用率。
不过,如何准确识别未成年用户,从而提高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率一直都是直播、短视频平台的难点。实测发现,在国内大部分主流游戏直播平台上,使用手机号即可成功注册账号,无需实名认证也无需填写年龄。其中,注册成功后,将个人年龄设置为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B站、快手等平台并不会提醒或强制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该注册账号仍能随意浏览平台上的直播内容或发布弹幕。另外,虎牙直播在注册过程虽然需要填写年龄,但用户仅能填写18岁以上的年龄,无法选择低于18岁的年龄,同时注册过程无需实名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用户未成年,在虎牙直播上也会被系统“伪装”为成年用户。
相较之下,当填写年龄未满14周岁时,YY则会弹窗提醒目前账号被判定未未成年人,要求前往开启青少年模式或重新修改年龄;抖音则会要求填写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据了解,去年抖音就实施了平台史上最严的青少年保护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
田丰指出,平台要求注册用户填写年龄也是实名认证的一个过程,但是比较虚,用户随便填写虚假的信息都可蒙混过关。他表示,未来游戏直播平台或许可以推广实名制,持续强化、完善实名认证。吴沈括则建议,从身份识别角度来看,一方面,平台可以引入行为分析的方法来鉴别是否为未成年人,同时在确保充分合规的情况下,引入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辅助识别方式,“但是人脸识别的应用不能强迫”。
近年来,B站、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游戏直播领域,原有的斗鱼、虎牙“双寡头”的格局或将被打破。不过,不管游戏直播赛道未来如何变化,做好游戏直播领域内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仍是所有平台的共同职责。
调查结果显示,各有超五成的受访家长表示游戏直播平台应持续加强对实时直播内容的审核,封锁充值打赏、广告等功能漏洞,同时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另外有30%的家长认为要提高相关技术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如强化未成年人身份识别、优化内容推荐算法,杜绝低俗内容出现在推荐页等。还有部分家长呼吁游戏直播平台加强监管,如加强对主播的教育管理、做好直播内容分级管理、严格处罚违规用户等。

针对直播平台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导、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直播间实施实时监测。及时干预和阻断违法违规行为,二是通过有效的准入管理,使得或者确保具有不良记录的非法主体无法进入到平台场景中,三是基于成年人身心保护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内容监测和过滤机制,确保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数字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平台可以多开展一些线下的“未保”公益活动,单单靠线上的宣传活动是还不够的。同时,他坦言,直播、视频平台现有的青少年模式、家长保护模式在未成年人防沉迷上发挥的作用有限,最关键的,还是要引入家庭、学校等主体积极参与。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
数据分析:罗韵 唐静怡
设计:张博
以上就是抖音人脸识别访问太频繁 多长时间解除不了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3-07-14
2023-07-15
2023-07-10
2024-07-13
2024-10-31
英盛企业版苹果版
办公学习84.1MB
下载
东方财富期货苹果版
办公学习216.3MB
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苹果版
办公学习228.6MB
下载
菜鸟点我达苹果最新版
系统工具160.8MB
下载
HiSuiteapp苹果版
系统工具31.1MB
下载
黑洞代理苹果版
生活实用38.6MB
下载
MXF Video Converter苹果版
摄影图像53MB
下载
超级阿姨苹果最新版
生活实用186.8MB
下载
史莱姆模拟器游戏苹果版
其他软件176.6MB
下载
北京卫视养生堂app
医疗健康6.73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