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东云
十点人物志原创
“如果把地球这46亿年缩到一天时间,人类只占了这24小时最后的1分零17秒”。
穿着深灰色夹克衫的刘嘉麒在视频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打了这么个比方——听起来有独属于地质学的烂漫。
他是中国著名火山地质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走过七大洲五大洋,站上过无数个讲台,在短视频平台上讲课对他来讲却是一片有着更多未知的新“火山口”。
事实上,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短视频的确爆发出了知识传播的巨大能量。从获赞过亿的“无穷小亮”到前段时间走红的“不刷题的吴姥姥”,那些教科书上亦或冷门到无人问津的知识以全新的方式被口耳相传。
“通过短视频做一次讲座,有几百万人收看,这是我想象不到的”,刘嘉麒说。
从去年10月开始,每两周就有一位院士参加《院士开讲》栏目,与网友们分享前沿科技知识。这档节目由中国科协和抖音联合推出,目前10期内容已全部上线。
除了刘嘉麒,还有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徐志磊院士、打造国产大飞机心脏的曹春晓院士、带领中国激光3D打印技术的王华明院士、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院士……其中。刘嘉麒院士81岁,曹春晓院士88岁,徐志磊院士92岁。

“我现在还很热爱它”
参加《院士开讲》,是刘嘉麒和年轻人的再一次对话——他就是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从来不想自己多大了,经常跟年轻人、学生在一起。玩儿的东西,我肯定向他们学习”。
刘嘉麒一笑,两只眼睛就眯成弯弯细线。即便头发花白,笑容却有几分自然天真。
在很多人眼中,地质学是一门“冷门专业”。可就是在这个不太热门的领域深耕40年,刘嘉麒却仍不怠求索,“这么一个所谓比较‘艰苦’的工作,我到现在还很热爱它,还想把它做好”。

刘嘉麒讲述自己在火山上的科研求索
刘嘉麒攀上那个“火山口”,已经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
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从小是听着枪声长大的”。因为家乡解放,家境贫寒的刘嘉麒也有了上学念书的机会。高考填志愿时,因为母亲说“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基本不花钱”。
学地质学,似乎从来就要更艰辛一些:总是吃不饱,常年在野外。很多同学吃不了苦,中途退学。刘嘉麒硬是把所有苦咽下肚,后来还考上了本校研究生。
当时的研究生,远比如今稀罕。毕业后,刘嘉麒就获得了不错的工作。到37岁时,已经是研究室主任,“也算个骨干”。
在单位安稳工作,未尝不是岁月静好。可他偏要“自讨苦吃”——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7岁的刘嘉麒决定再考研究生。
“好在幸运地又蒙上了”,刘嘉麒打趣说。从东北到北京,一位科研骨干又成了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一个班里的“老学生”。当时他跟年纪最小的同学差了16岁。
住在冬冷夏热的地震棚,与蚊子苍蝇老鼠为伍,研究生的生活还是那么苦,“可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转机快要到来的时候,成功就在坚持的那一下子”,刘嘉麒以过来人的口吻说道。
毕业后,是回到原单位还是艰难前行?这是一个无需过多犹豫的选择。
刘嘉麒毅然选择投入到更广阔又未知的天地里去,想办法走到科学更前沿。
从1978年至今,刘嘉麒几乎每年都会去长白山。2005年,耳顺之年的他还带着学生们穿越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边防战士的持枪护送下攀上望天鹅火山。他也曾忍受着缺氧的不适登上4800多米海拔的藏北,也在东非大裂谷冒险考察。
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只有一步一步自己走过,他才能窥见中国近代火山活动的规律和地质特征。
“搞地质不能靠飞机、汽车,最终还是得靠两条腿”,他说,“一定要多跟大自然打交道,第一手资料是从现场得到的。就像登月取样,带回的一颗沙土比黄金还珍贵”。
他乐于为此跋涉,因为地球科学“是养活人类的科学”。资源、能源、气候、灾害、环境生态,这些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因素,都与地球科学有着密切联系。
他愿意继续跋涉。成为“80后”的刘嘉麒不肯闲下来,带学生、做研究、讲科普。
对地球来说,一个人的百年不过短暂一瞬。但就在这刹那,也还是要爆发极致的光与热。在他看来,“一次精彩比数次平庸要好”。

当河流交汇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源源不断供给热爱,那“好奇心”一定是重要的燃料。
当徐志磊在谈论“好奇心”时,92岁的他散发着蓬勃活力。

徐志磊院士在《院士开讲》谈创新
退休十多年,他总担心自己就此停下,觉得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了”。
但当这位九旬先生一开讲,你会忍不住怀疑他或许是隐藏的5G冲浪用户。从苹果手机到瑞士名表,从星巴克到农家乐,信手拈来,都能成为他倡导创新的绝佳案例。
作为中国著名核武器工程、机械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深谙创新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创新设计讲究“汇聚”:“这‘汇聚’不是开会的‘会’,是指两条河流汇成一条河。搞美术的和搞机械的,两个大脑进行对话,把各自的知识互相汇聚,让思维产生一种联系”。
能够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徐志磊本身就算得上是一个“跨界大拿”。
1964年、1967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而徐志磊就是“两弹一星”的亲历者之一。
从上海到核试验基地,他所熟悉的工作生活可以说是完全换了一副面貌。
1963年,接到去往北京二机部九局设计部工作的调令时,33岁的徐志磊已经是上海机床厂的技术骨干,也是国内一流的机床设计工程师。
从上海大同大学机械制造业毕业的他,参加工作后凭借着各种技术培训;旁听交大课程;自学俄语、德语,研究国外先进机床技术,在青壮年时期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机床设计上,他称得上是权威,但关于核武器,完全在他的知识范畴之外。
到北京后,他进入负责核装置结构设计的专业小组。一方面,将自己以往的机床设计和机械设计运营于起爆结构的设计。另一方面他也从头学习核物理和爆轰物理知识,完成从机床设计师到核装置设计师的蜕变,最终率先改善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最后结构设计图纸。
1989年,徐志磊升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全面主持核盾武器化工程。“这个跨学科跨得很厉害”,这是他自己的形容。也正是如此,他更是花大力气进行学科融合与贯通。
“工程设计师要理解人文、艺术、社会和商业。反过来,工业设计师要能够理解科学和基本原理”,在《院士开讲》的课上,徐志磊这样说。
各种学科和思维,在他的大脑里交汇碰撞,而他仍惶恐自己不够与时俱进。这或许是科学家的执念,“有很多的好奇心,有很多想去了解的。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而这个能力是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

“一分钟60跳”
同样走上《院士开讲》讲台的还有曹春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空材料研究的先驱。
曹春晓是国内外知名的钛合金专家。他研究钛,并使用钛。在《院士开讲》的课堂上,他为网友一一细数藏在身体里的钛。

曹春晓院士和他的“钛”度
种植牙固定在牙床里的部分就是钛,上面再种上烤瓷牙;1995年安上的心脏起搏器里也有钛合金,能在心跳低于每分钟60跳时帮助保障血液供应。
像是某种命运般的巧合,这个有着钛合金心脏起搏器的科学家,穷毕生之力研究的正是用钛合金为国产大飞机煅造一颗强有力的“心脏”。
在《院士开讲》中,曹春晓院士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1934年,他出生于浙江绍兴,3岁时,全家搬到上海,就住在黄陂南路的霞飞路口(现在的淮海中路)。长于租界里弄、十里洋场,曹春晓没有继承家里的生意,反倒是志在航空。
念小学时,有一位常跟他打乒乓的老师与他讲起1937年的“8·13”事变中,日本空军轰炸上海火车站的故事。这段历史正是他一心要航空救国的种子。
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原本有留校教学的机会。他偏不要这种看似稳当的生活,向系主任请求,一定要为国防科研做些事。
对他来说,被分配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离天空和梦想更近的地方。
彼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刚成立不久,条件极其艰苦,“住在一个原先是粮仓的地方,苍蝇蚊子轰炸得人睡不好觉”,曹春晓回忆道。
50年代,正是钛材料的发展时期。由于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每个国家都在攻坚突破,试图将其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美国率先在1954年开始在飞机发动机上使用钛合金,而发动机,被认为是一架飞机的心脏。
不可否认,差距是真实存在的。直到1964年左右,尽管航材院已对钛合金研究多年,却还没有一个钛合金零件应用到航空发动机上。“你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打开钛合金在我国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局面”,当时的学者王金友对曹春晓这样说。
两年后,曹春晓等人迎头赶上,提出“超高温锻造”和“相变温度压延”的创新性工艺,为航空发动机装上了钛合金叶片,一举实现零突破。
此后,秦岭发动机、昆仑发动机,直到最近的太行发动机,钛的用量也从10%、14%提高到25%。
突破还未停止。
曹春晓分享,我国正在研制长江1000涡扇发动机,其中的钛用量在23%左右。一旦完全定型和运用,就可以安装在国产民用客机C919上,“我的一个梦想就是希望C919国产大飞机能够更快地就在航线上正式地使用”。

心系航空,身在大地。一面飞翔于空,一面脚踏实地。
在坚持科研的同时,曹春晓还很关心航空教育和材料科普事业。当选院士后,他编著了《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航空材料》一书,深入浅出讲解航空材料,也频频走上各类讲台,为公众进行科普报告。
心脏,藏在身体里,不容易被看见。而曹春晓要让更多人触碰到它的跳动。
正如刘嘉麒所说,“只有把科学普及了,才能使你这个科学技术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广大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的话,它就能够把这种科学技术变成这种生产力”。
但做好科普却并不容易,“要有各方面的知识跟能力,除了你要懂科学,还要善于表达,文字的也好,口头的也好,善于表达才能把科普工作搞好”,曹春晓说。
科普工作对科学研究者来说,始终是很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仅占我国R&D;人员总数0.2‰左右的院士群体更是科普工作的领头羊。
2002年起,中科院学部持续发起院士巡讲团,进入学校、机关和企业做报告。此外,很多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也在退休之后投身科普事业,比如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常年到全国各地进行科普演讲。
但这还远远不够。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仍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传统形式的科普,很大程度上受到时空局限,真知灼见也难以抵达足够广的人群,而与新媒体融合的科普,有时又难免良莠不齐。刘嘉麒院士就曾抱怨,“有的影像作品,片子拍得不错,画面也很漂亮,但看了20分钟了,没看出是在讲什么科学道理”。
于是,院士们决定自己走上短视频公开课的讲台。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与抖音共同创办的《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就是他们的一方阵地。

当院士们来到短视频平台,绝对当得上“知识天花板”。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就专门撰文,“虽然在电视时代,公众也可以通过观看节目‘走近科学’,但是往往是被动的,无法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互动。而在短视频时代,受众是参与性的,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就可以参与讨论”。
这种互动,在科普这件事上更容易启发良性互动。学者们的知识、热爱和经历即时迅速地抵达更广阔的的人群,就像湖上一粒石,空谷一声喊,总有涟漪回响四散开去。
而这仍然只是科普内容受欢迎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一年里,泛知识内容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已经占到了20%,同比增长达74%。人们在这里记录、传播和学习知识。上班路上、课程间隙、闲暇之余,15秒、1分钟、1小时,总能如海绵吸水般聚合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信息。
同样登上《院士开讲》的张旭院士就认为,短视频科普是个“非常伟大的事业”,比起排队买《十万个为什么》,短视频科普“也是教育方式的变革上一个重要的举措”。而这,或许也是徐志磊院士始终追求的一种创新。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日趋主流化,通过视频社区、短视频平台进行日常学习。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选择和习惯,看视频、直播等并非只是既往僵化印象中的消遣娱乐,也被赋予了学习等主流文化功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这样说。
《院士开讲》栏目在抖音上线后,受到网友们的欢迎。对于网友来说,这不亚于一场场知识的饕餮盛宴。“刷到这个节目像中了大奖”“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上院士的课”“没想到这么深奥的知识竟然被我听懂了”……评论刷过,是知识的打通与几代人之间的对话。

抖音网友的在线评论
从口口相传到书简记载,从课堂到短视频,知识的传播,总是需要借力,进入到更大的场域、被更多的人听见。如今,当良师遇上抖音,好风凭借力,直抵九万里。
以上就是抖音大牙花子个人资料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12-11
2023-09-16
2023-09-03
2023-08-02
2024-02-11
英盛企业版苹果版
办公学习84.1MB
下载
东方财富期货苹果版
办公学习216.3MB
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苹果版
办公学习228.6MB
下载
菜鸟点我达苹果最新版
系统工具160.8MB
下载
HiSuiteapp苹果版
系统工具31.1MB
下载
黑洞代理苹果版
生活实用38.6MB
下载
MXF Video Converter苹果版
摄影图像53MB
下载
超级阿姨苹果最新版
生活实用186.8MB
下载
史莱姆模拟器游戏苹果版
其他软件176.6MB
下载
北京卫视养生堂app
医疗健康6.73MB
下载